返回 瓶中雪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六十七章 又是一年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落秋中文网]https://m.luoqiuxs5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徐县原本是汉魏时临淮郡的治所,后来几经动乱,淮河以北的土地成为脱瓯之地。东晋便在原盱眙都尉辖区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临淮郡,治所也搬到了盱眙。

    徐县的城墙保存得相对完好,又有洪泽湖为依托,稍微修整了一下,故只留了一千五百人驻防。

    张继兴所在的营并不在此处,而是单独去了东南方向上的高平驻防。

    此高平并非郗氏的郡望、兖州的高平郡,而是一个由西汉末年高平侯国改置的小县。从西汉开始实行的郡国并行制,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,只剩下了个架子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
    在这种架构下,诸侯王国对应着郡,侯国对应着县,王国的长官相相当于郡守,侯国的长官相相当于县令、县长。汉制,县过万户为大县,长官称令,户不满万,长官称长。高平,就是一个小县。

    在战略上,高平比起徐县更加处在后方,因此派驻此地的只有张继兴这一个营。除了一营五百人之外,还有刚安顿下来的四百户流民——目前高平的户口数,还远远达不到设县的标准——现在自然是比不得汉时,一千户就可以设县了。

    张继兴之前在吴宁县积累了不少治理经验,因此不会感到一头雾水、不知从何处做起。这群流民之前给豪强开荒,收成只留了三成,剩下的七成都被盘剥了去,以此来换得保护。

    如今他们直接处在朝廷的保护之下,张继兴便做主,把豪族补交的一部分税退还给了流民,立刻赢得了他们的好感。

    他还知道在这样的群体中,那些长老是灵魂人物,于是主力收服他们,从而控制了整个群体。

    高平的城池保存情况并不算好,但是架子还是在的,张继兴考察了一圈,发现城内要容纳两三千人完全不成问题。于是决定修缮城墙,重新规划里坊,让军士和平民都处在保护之下。

    张继兴下令每户出壮丁二人,先是拆除清理城内的废墟,再开窑烧砖,重新建造了房屋,规划了里坊。他简单地把城内空间划出四个居住区,一处居住一百人。

    因为张继兴大力宣传主人翁意识,这些壮丁们都觉得自己是在为自己和家人干活,盖房子、修城墙,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,因此都十分听话卖力。女人、小孩甚至老人也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,城池修缮进展得很快,不过二十来天,高平整个就焕然一新了。

    它有了最基本夯土城墙和环壕,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路各一条,把城内的空间分成了四个居民区,为四个坊。五户一邻,二十五户为一里,里坊内各有小路。最中心的部分是军队的营房。

    可以这么说,高平现在就是一个大军营,从中心的营房到四面城墙不过二三百步,要是真有情况,军士们一个冲刺就能上墙据守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单单是靠这城墙,张继兴就足以使这四百户平民在这个冬天免受燕人骑兵□□,从而圆满地完成任务。但他终究不会满足于此。

    冬季正是农闲时分,张继兴下令对八百壮丁进行去芜存菁,精选出五百名青壮进行训练,赐予酒肉米粮。此事皆有成法可依,他在吴宁县时就曾经这样做过,如今有沈默、郑吉、黄龙等人相助,自然是轻车熟路。

    他效仿父亲,在自己办公起居的地方弄了一个木架子,上面蒙上了一张精确的與图,一有闲暇就坐在與图前冥想,在脑海中进行作战交锋的推演,还经常策马外出考察周围的地形,寻找可利用之处。

    “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主公要在这里花费这么大力气。”黄龙和沈默认识得很早,感情上也更加亲近,有什么疑惑也都向他讨教,“在我看来这次不过是一次简单的驻军任务,等春耕过去我们就可以回建康。”

    沈默神秘地一笑:“当初在吴宁县时,很多人同样疑惑,为何主公明知道要走,还要花那么大力气治理吴宁县,但是现在呢?”

    现在,吴宁县表面上由叶昭代理县令,实际上仍被主公牢牢掌握在手中。吴宁县境内的土特产、采矿产业大部分为主公把持,和天莲宗的人合作开发,把所得的钱财都花在发展自身势力上。

    黄龙思忖了一会儿:“主公这是打算在这里长期驻守了?”

    沈默解释道:“一旦击退了慕容恪,确定燕贼再没有能力南下之后,国境线就要推进到淮河以北。这里面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让张稷张使君率军向北驻防,另一种就是让此次驻防的将领留军驻守。”

    檀道济原本是最为合适的人选。但是这一年多来,随着王镇恶内镇京口,李应、士校、王靳等人统兵于内,檀道济多次领兵出战,张大雍显然不太可能让这支动员性很强的军队在一个地方驻扎下来。

    “所以如果主公能在这次战役中立下耀眼的军功的话,未必不可能统兵驻守于此。”沈默道,“一年时间升到校尉甚至中郎将,作为丞相大人独子,只要有过硬的军功,就没有人会置喙什么——上次还有人觉得主公在吴宁县一事中所得的封赏太少了呢,借着这种预热可以再升一升——而且比起那些士族子弟,主公

第六十七章 又是一年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